实验室副主任王士进在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圆桌对话交流发言
11月8日,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认知智能全国实验室副主任王士进参会,并在“人工智能与科研范式的转型”平行论坛圆桌对话环节交流发言。

本次论坛以“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未来”为主题,来自全球五大洲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67位嘉宾参会,其中有70余位境外高水平大学校长、20余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近20位院士、200多位国内大学书记校长。在“人工智能与科研范式的转型”平行论坛圆桌对话环节,王士进副主任与来自国内外的五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王士进副主任表示,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药物发现、生物学、材料、计算化学及数学等领域,进一步加速了科研进程,并分享了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在AI for Science的创新实践,认为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主要有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科学任务建模,即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对具体科学任务中海量数据的复杂关系进行端到端精准建模。在生物科技领域,实验室与中国科大刘海燕教授团队合作,基于条件扩散生成模型进行蛋白质主链及其序列的设计和优化,已成功实现了多个酶的活性及稳定性优化,以及相关抗体的亲和力优化;在科学装置领域,实验室联合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李建刚院士,开展基于强化学习的托卡马克等离子体控制研究,将原有合肥人造小太阳模拟器的预测误差从7%降至2%以内。第二条路径是大模型赋能科研,即让大模型通过科技文献等领域海量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科学知识服务,以及进一步进阶到能参与到科学实验思路创新及实验结果分析。自2023年4月起,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合作,以星火大模型为底座研发了科技文献大模型,并联合推出星火科研助手,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成果调研、论文研读、学术写作、论文预审及论文推荐等功能,目前已有累计超17.2万名科研工作者注册使用,覆盖中国科学院下属116个院所,有效提升成果调研效率10倍以上,论文研读效率提升超过90%。在科学文献大模型之上,实验室正在进一步攻关能够参与到科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科学知识推演大模型,在化学、化工领域分别联合中国科大江俊教授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刘中民院士开展研究工作,研发的化学大模型在分子理解和科学知识推演等多项任务上取得了相较GPT-4o等模型的领先效果,研发的智能化工大模型3.0扩展化工领域多模态能力,实现了在AI for Science领域的技术突破。实验室的创新实践不仅在科研工具层面赋能学者,更通过跨学科合作,将AI从助手提升为科研伙伴,为科学探索注入新的动力与想象力。未来实验室将持续深化与领域科研团队的合作,提高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