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士进在CCF合肥十周年会议中作主题报告

admin发布

11月20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的“计算与创新发展论坛暨CCF合肥十周年”会议在合肥举行。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CCF杰出会员王士进受邀与会,作《认知智能技术进展及典型应用》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以“计算六十载,聚合新拾代”为主题,是一场面向CCF会员及行业知名专家、企业家的盛会,同时也是科大讯飞1024全球开发者节这一人工智能盛会中的重要闭门会议。

会议伊始,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CCF合肥首任主席刘晓平回顾了CCF合肥十年来赋能合肥创新发展取得的成效。来自CCF、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科大讯飞、阿里巴巴的行业知名专家、企业家代表受邀参会,共话CCF合肥创新之路和人工智能发展新篇章。

在主题报告环节,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CCF杰出会员王士进以认知智能为切入点,围绕认知智能概念、技术进展及落地应用三大主线,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实验室在认知智能上的技术创新突破,及相关核心技术在典型行业中的赋能案例。

作为人工智能的高级阶段,认知智能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是人工智能取得进一步突破的关键瓶颈,也是形成更大产业规模的关键技术。它要求机器能理解会思考,要投入很多力量去做自然语言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机器自我学习。

对此,王士进在报告中指出,实验室坚持源头核心技术创新,近年来在机器翻译、阅读理解、机器推理、人机交互等方面实现进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对实现我国源头技术自主可控做出贡献。例如,2022年实验室在常识推理技术上取得重要进展,在CommonsenseQA 2.0、OpenBookQA、QASC三大常识推理挑战赛中均夺得冠军,提出了ACROSS模型和X-Reasoner模型,使得常识推理单模型首超人类平均水平,实现知识检索和运用能力全面提升。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已在行业中规模化应用,服务国家战略,解决社会刚需。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更加明确地显示了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国家意志和社会力量。在此次报告中,王士进以生动案例解读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场景、与教育教学相融相生的无限可能。

针对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学生个性化发展难以兼顾等教育重大社会命题,实验室将多场景数据智能分析、学习者认知能力诊断、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和资源推荐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应用至教学实践中,并通过作业智能批改,解决个性化学习最后一公里障碍。当前,实验室研发的因材施教解决方案已累计服务全国5万多所学校和1.3亿师生,实现了师生规模化减负增效,助力立德树人、规模化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CCF合肥发展的十年中,不乏众多开拓者、求变者加入到产学研合作的洪流中,夯实创新基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学术研究带动产业经济发展。未来,实验室将加强与CCF的合作交流,坚守科技创新道路,做认知智能的破风者,让更多智慧场景落地,对推进合肥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积极贡献,并在“教育强国” 、“健康中国”、“扶贫攻坚”和“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