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
2023年5月27日,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召开,来自中科院、安徽省科技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相关领导、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参会专家和实验室相关领导与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出席会议并进行研讨。

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是由科大讯飞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共建,于2022年5月正式获批重组,成为首批20家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
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专家有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中国科学院徐宗本院士、中国科学院张旭院士、中国工程院董家鸿院士、中国科学院王怀民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所长徐波、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金海、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延峰、中国科学院软件所研究员孙乐。会上,与会领导为各位到场专家颁发了聘书。

安徽省科技厅姚群副厅长首先致辞,他表示,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是我国从科技创新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成功获批,是安徽省的骄傲,也是我国科技界对科大讯飞和中科大在认知智能领域卓越贡献的认可。

中国科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办沈毅主任表示,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科学前沿不断探索,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重要衔接者,也是认知智能领域的先行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傅尧副校长代表实验室共建单位进行致辞,他从学校的角度对实验室重组以来的成果给予肯定,并表示将加大认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断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探索认知智能科学前沿。

重组一年以来,实验室围绕认知智能共性基础技术和应用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产出了星火认知大模型等一系列创新成果,在本次会议上向学术委员会各位专家进行汇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数据学院执行院长、实验室副主任陈恩红教授,从实验室重组、科研成果、队伍建设、开放交流、运行管理等方面作建设进展报告,并介绍实验室未来1年以大模型为核心的认知智能研究框架,希望以“认知智能”基础技术集成范式和“千任一模”行业应用统一范式牵引各研究任务,夯实认知大模型算法研究和工程研发,在认知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和赋能教育、医疗、交互、翻译、科技文献服务上实现突破。

科大讯飞AI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实验室副主任王士进,向与会专家和领导汇报星火认知大模型研发进展。实验室作为我国认知智能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基于深厚的技术和数据积累以及成建制的专业研发团队,于2022年12月15日启动了“1+N认知大模型技术及应用”专项攻关,并于2023年5月6日正式发布星火认知大模型。王士进现场演示了星火认知大模型的文本生成、语言理解、逻辑推理等多项能力,并强调中国认知大模型的发展需要产业界和学术界的紧密协同,不仅要“弯道超车”,更需要“直道冲锋”。

当前全球公认ChatGPT实现了认知智能的智能涌现,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三条路径中最为可行、现实的路径。关于这其中的基础研究问题,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实验室主任胡国平与各位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胡国平阐述了大模型智能涌现的四个技术启示,分别是认知大模型建模的上限非常高,只要模型够大、训练够多,就有望涌现出和人类智慧接近的机器智能;对话式AI系统无需显式定义中间理解结果和推理逻辑,是一种很好的任务设计;大模型和大脑在“智能涌现”原理层的相似性,进一步预示着大模型的无限潜力;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功能涌现”且不可解释的世界,与第一性原理且可解释的世界并存。此外,胡国平指出,未来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还需要攻克四个难题,包括科学客观实地问题、自进化和个性化问题、多模态及具身智能训练问题、两个智慧黑洞交叉研究问题。

学术委员会各位专家就实验室重组以来的成果进行审议,对实验室取得的成绩表示认可,并对认知大模型等下一年度的重点工作进行研讨和指导。
与会专家建议,实验室应勇挑重担,进一步探索智能涌现基础科学原理,研判未来科技发展前瞻趋势,引领原创性科研攻关;同时,也希冀实验室在行业应用落地、技术开源等方面能够做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面对认知大模型技术阶跃和带来的挑战,实验室将继续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勇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持续探索认知智能领域的前沿问题,积极把握大模型技术赋能教育、医疗、人机交互等行业的颠覆性变革机遇,为推动我国认知智能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支撑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